王金凤老师指导同学们做扎染
王金凤老师给同学们讲解如何做扎染
看看我们的扎染作品
学生们展示自己的扎染作品
同学们高兴地展示作品
王金凤老师和学生们展示扎染作品
当教科书的编写者走进小学课堂,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遇上农村小学孩子的好奇眼神,一场双向奔赴的美育之旅在金秋十月温暖启幕。
惠济区安澜小学的教室里,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美术教科书《染出风采》的单元编写者、河南省名师王金凤老师,首次来到安澜小学,她带着整套的扎染的工具材料,为这里的农村孩子们带来了一堂沉浸式实践课。
为了这堂特殊的课,王金凤老师丝毫不敢怠慢:从扎染材料的甄选、染料的精准调配,到课件的逐页打磨、教学流程的反复推演,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。深耕美术教育多年的她深知,农村孩子接触手工实践课程的机会有限,因此更希望用最扎实的准备,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传统工艺之美的大门。课堂上,她从扎染的历史渊源讲起,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耐心细致的示范,一点点揭开非遗工艺的神秘面纱,对折、压、捆、扎等核心技法,更是手把手地逐一指导。
课堂的热情,远远超出了预期。平日里略显羞涩的孩子们,被五彩颜料和素白棉布牢牢吸引,全程目不转睛、踊跃互动。指尖翻飞间,普通的白布在绳结与夹子的塑造下,渐渐酝酿出独特的纹理。当孩子们小心翼翼地解开绳结,斑斓交织的美丽图案在眼前绽放时,教室里的欢呼声响成一片。不同的捆扎方法,造就了一件件独一无二的扎染作品,每一件都承载着孩子们的创意与期待。
下课铃声响起,孩子们却迟迟不愿离去。三四个小朋友怯生生又带着欢喜地拉住王金凤老师的手,小声请求:“老师,我们能和你合张影吗?” 简单的话语、真挚的眼神,成了这堂美育课最动人的注脚。
王金凤老师满心感动,却也有了清晰的教学反思:“这是我第一次给安澜的孩子们上课,他们的热情就是最好的反馈,课程收获远超预期。可面对60个孩子的踊跃互动,我真有点招架不住。”她坦言,作为教材编写者,此前更多聚焦于内容体系构建,此次直面农村小学的学情,让她深刻意识到课程设计的优化空间:“现成的教材提供了核心框架,但面对乡村孩子的认知特点和大班额现状,如何把技法拆解得更细致、互动环节设计得更有序,是我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。小学阶段的课堂组织与教学管理,更是我门接下来教研研讨要重点关注的方向。”
此次送课,是王金凤高中美术工作室系列公益活动的重要一环。作为工作室主持人,王金凤老师不仅带来了优质课程,更搭建起优质美育资源共享的桥梁。课后,安澜小学的美术教师与工作室成员们围绕教学理念、课程设计深入研讨,在思维碰撞中为农村美术教育提质增效。
一堂扎染课,连接起教科书编者与乡村童稚;一次送课下乡,让优质美育跨越城乡界限。当教育者的匠心遇见孩子的求知欲,非遗的种子便在心田扎根。这堂有温度的课,不仅教会了技法,更播下了热爱优秀传统文化、勇于实践创新的希望。